陈寅恪:《陈寅恪诗集》,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1993年,第21页。
句或作“读史早疑今日事”(见编者按语)。《陈寅恪诗集》,第22页。
《陈三立陈寅恪海棠诗笺证》:“最关键的一句是‘读史早知今日事,看花犹是去年人。’这仍然是重申自己的文化思想态度。”胡晓明:《诗与文化心灵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6年,第326页。
俞明震:《觚庵诗存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,第74页。
近年论及俞明震诗的文章有崔新梅、马卫中:《从觚庵诗存看俞明震的精神困境》,《常熟高专学报》2001年第3期;吕山:《剩有诗心郁未平——俞明震和他的诗》,《江西社会科学》2005年第1期;叶扬:《觚庵学简斋,杜味得苍凉》,《东方早报》2010年8月15日第B08版。
俞明震:《觚庵诗存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,第289页。
俞明震:《觚庵诗存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,第278页。
李肖聃:《星庐笔记》:“先生(指觚庵——引者)颇似后山,力内蕴而外发。”此特掇其一端而言,王培军谓之“近于扪象”。陈衍《石遗室诗话》卷四:“(觚庵)盖由王孟而进规老杜者。”觚庵似与王、孟不类,其五律与其拟于王、孟不如拟于钱起。无论如何,这些论点都鲜有附和者。李肖聃说和王培军按语引自汪辟疆撰、王培军笺证:《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8年,第226页。陈衍说引自《觚庵诗话》,第284页。
《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》,第223页。
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三《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绿阴生昼静富得静字》按语。陈衍:《宋诗精华录》,成都:巴蜀书社,1992年,第394页。
陈衍所评为五古。韦柳可并称者唯有五古。韦应物其它体裁特色不著,柳宗元七律善写凄凉诡谲之境,与五古有别。
钱仲联曾说“觚庵七古远不逮五言。”《觚庵诗存》,第330页。
陈与义:《陈与义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2年,第562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74页。
《陈与义集》,第172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291页。
胡先骕说此时之诗“非旧作所能方其百一。”《觚庵诗存》,第316页。
陈衍语,转引自陈宝琛:《沧趣楼诗文集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6年,第3页。
林纾语。转引自《沧趣楼诗文集》,第3页
李之鼎语。转引自《沧趣楼诗文集》,第3页。
《沧趣楼诗文集》,第4页。
如《十一月廿九日沧趣楼雪中作》用“十三覃”窄韵,叠韵之作有四篇之多。《沧趣楼诗文集》,第16—20页。
孙器之评王安石诗语。转引自《沧趣楼诗文集》,第4页。又王安石《和王微之登高斋二首》之二:“数窘乃见诗人才。”这是王安石好用险韵的夫子自道。《王荆公诗李璧注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3年,第556页。后人如梁启超也说王安石的特色是“斗逼仄之韵”。《梁启超全集》,北京:北京出版社,1999年,第1845页。
《沧趣楼诗文集》,第58页。
《王荆公诗李璧注》,第1567页
特别是以“缸”字作为尾句之韵。
钱锺书评王安石诗语。《沧趣楼诗文集》,第4页。
如《过驯鸥园留别仲昭》:“撑胸郁梁栋,吐地成楼台。”《访旧七首》之《天宁寺菊》:“于花何有寺一尘,佛告塔铃不可说。” 《沧趣楼诗文集》,第104、118页。
苏轼《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》: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”。《苏轼诗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2年,第1525页。
庄子著,王先谦集解《庄子集解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7年,第15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46页。
《陈与义集》,第158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45—46页。
郑孝胥评觚庵南京、焦山诸诗:“君诸作大似简斎,太隽伤巧,此由中气不足,故在文字句法上求工。”《郑孝胥日记》,第1473页。
杜甫《送灵州李判官》颔联。杜甫著,仇兆鳌集注:《杜诗详注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4年,第369页。
《杜诗详注》,第701—703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45—46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45—46页。
杜甫:《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》,《杜诗详注》,第947页。
郑孝胥:《郑孝胥日记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93年,第859页。
徐弘祖:《徐霞客游记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2年,第879页。
胡先骕说:“觚庵诗最擅长者为写景。”《觚庵诗存》,第313页。
《同伯岩后湖观荷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64页。
《湖居与仁先结邻赋呈四首》之四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78页。
《钱厚斎投诗赠梅二树次韵奉答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81页。
《游破山寺睹翁常熟事遗感赋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90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38页。
城郭上排列的城堞仿佛雁行。
李贺《秦王饮酒》句。《李贺诗歌集注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77年,第76页。
钱锺书评价李贺此句:“夫劫乃时间中事,平乃空间中事;然而劫既有灰,则时间亦如空间之可扫平矣。”钱锺书:《谈艺录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4年,第51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278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330页。
《游西溪归泛舟沪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79页。
“虚色”、“实色”之辨可参钱锺书《读〈拉奥孔〉》。《七缀集》,北京:三联书店,2001年,第46页。
梁简文帝有两句诗:“萎绿映葭青,疏红分浪白。”杨慎说:“(此诗)用彩色四字,在宋人则以为忌矣。”这首诗色彩堆得太紧,过于刻意,不如觚庵此诗。丁福保辑:《历代诗话续编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3年,第797—798页。
《游西溪归泛舟沪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79页。
《晓发南津港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2页。
《通天岩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26页。
《游丫山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31页。
《初春雨霁有怀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32页。
《游山归泛舟出里湖待月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45页。
《宿新安县示子言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45页。
《月夜登兰州城楼望黄河隔岸诸山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49页。
《宿凉州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50页。
《湖庄晓起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《觚庵诗存》,第66页。
《暑夜雨初过平明泛舟初南湖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92页。
李贺《雁门太守行》:“塞上胭脂凝夜紫”,《洛阳城外别皇甫湜》:“晚紫凝华天”,此处借用(“凝”与“夜紫”本当分读)以形容“紫”的型态。《李贺诗歌集注》,第297页。
《晓发南津港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2页。
《舟发萍乡遇雨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2页。
《和肯堂兼示李刚己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13页。
《长夜吟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27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54页。
《陈与义集》,第197页。
引自陈寅恪:《书信集》,北京:三联书店,2001年,第137页。
《书信集》,第137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105—113页。
《和宋燕生》:“国身通后见人天”、《居南安十日书寄伯严》:“国身通有泪千行”、《将至秦州避乱次陈子言留别兰州诸友韵》:“国身通本春秋旨”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18、37、55页。
丘逢甲:《岭云海日楼诗钞》: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9年,第415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16页。
“三户亡秦之志,九章哀郢之辞”见陈寅恪:《柳如是别传》,北京:三联书店,2001年,第4页。
《论李义山诗》,收于缪钺:《诗词散论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2年,第25页。
如苏轼说:“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,韦苏州上。”《苏轼文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6年,第2109页。
如严羽说过:“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。”严羽著、郭绍虞校释:《沧浪诗话校释》,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83年,第186页。
《寄和范仲林秀才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8页。
《和宋燕生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18页。
《甲辰六月十六日登天童山访寄禅长老不遇留赠二首》之二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20页。
《驻南安郡城得京师寄书奉答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38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69页。
《同潜道人登会稽山谒禹岭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82页。
《游花坞至白云堆僧舍午饭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90页。
《游破山寺睹翁常熟事遗感赋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90页。
《止翁氏墓庐谒常熟师墓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91页。
《暑夜雨初过平明泛舟初南湖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92页。
《偕刘月农登八境台示同游诸子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29页。
《送大维侄赴美国入哈佛大学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92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94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25页。
《哭刘姬》,第60页。
《觚庵诗存》,第42页。
陈师道《示三子》:“喜极不得语,泪尽方一哂。”陈师道著、任渊注、冒广生补笺《后山诗注补笺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95年,第54页。
《寄陈仁先》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68页。
唐圭章编:《词话丛编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6年,第3587页。
胡先骕语。《觚庵诗存》,第318页。